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价格呈现明显两极分化态势。高端产品如优必选Walker S1售价百万,智元新创的远征A2也要85万元。
而消费级市场则涌现出一批价格亲民的产品,宇树科技、加速进化公司的机器人售价均在2.9万元左右,松延动力的小布米更将价格拉至万元以内。
这种价格分化的背后,是产品定位与功能需求的差异。
高端产品主要面向工业场景,需要完成复杂任务;而消费级产品更多是作为科技玩伴和编程教具。
一、价值重构,超越数字
单纯关注人形机器人市场价格已不足以理解行业全貌。价格背后,是技术框架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。
富唯智能提出的知识驱动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框架,涵盖“大脑-小脑-躯干-世界模型-虚实融合仿真器”五大核心模块,搭载自研GRID任务规划大模型。
这一框架让机器人能感知环境,理解任务逻辑,自主规划动作序列,实现从“单点操作”到“系统化协作”的升级。

在富唯智能看来,标准化机器人难以破解工业场景的“需求碎片化”困局。 通过“五大模块柔性架构+零代码中枢”,他们为行业提供了应对多样化需求的技术最优解。
二、场景落地,价值验证
工业场景中,人形机器人市场价格正逐渐让位于价值创造考量。
富智1号采用轮式结构与折叠升降设计,在汽车、电子、医疗等工业场景中高效完成精密装配任务。

富智2号则凭借升降柱设计与GRID大模型的泛化操作能力,实现载具高度自适应和长序列任务规划。

在物流仓储场景中,富智2号可稳定执行7×24小时物料转运;在3C电子产线,其力控系统实现±0.05mm动态抓取精度。
这些实际应用案例证明,人形机器人市场价格已不再仅是成本问题,更是投资回报率的计算。
三、柔性制造,未来已来
人形机器人市场价格的变化,也反映了制造业从“单一功能”到“一机多能”的转型需求。
传统专用设备虽然效率高,但缺乏灵活性;而人形机器人凭借其通用性,正成为柔性制造的核心环节。

富唯智能通过GRID模型持续学习工艺知识库,未来甚至可使机器人主动提出流程优化建议,实现“制造-决策-进化”的闭环。
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效应显现,人形机器人市场价格将进一步下探。 但在工业领域,价格已不再是唯一考量,可靠性、灵活性与智能化水平同样重要。
未来,随着技术成熟与产业规模化,人形机器人市场价格将继续下探。 京东已宣布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入超百亿资源,计划三年内助力100个品牌销售破10亿元。
同时,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发布126项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,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。
价格与价值的重新平衡,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从“可用”到“好用”的跨越,加速其从工厂走向千家万户的进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