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业制造现场,一台复合机器人以40秒的惊人速度,完成了从起点到A货架取料、转运至B货架卸料并返回的全流程操作。这一场景发生在2025长三角具身智能大赛现场,它不仅摘得桂冠,更昭示着复合机器人在上下料领域对人工的全面超越。

复合机器人融合移动底盘、机械臂与智能控制系统,在上下料环节展现出碾压式优势:
1.效率与精度双碾压:六轴机械臂重复定位精度达±0.05mm,视觉识别准确率>99.5%,作业节拍提升30%-50%;

2.24小时连续运转:单台设备可替代3名人工,设备稼动率从68%跃升至89%;
3.复杂工况自适应:即使地面不平或车身倾斜,仍能保持±0.5mm级抓取精度;
成本革命正在车间上演。某汽车零部件厂引入复合机器人后,发动机缸体搬运检测实现全自动化,人力成本年省150万元,不良率从0.8%骤降至0.2%。其经济性源于:
1.初始投入锐减:较传统分体式方案节省设备采购成本25%-40%,安装周期缩短50%;
2.隐性成本优化:占地面积减少60%,能耗降低30%,维护成本下降45%;
3.快速回报周期:典型项目12-18个月收回投资,8-10年使用寿命;
柔性制造因复合机器人获得新生。传统产线调整需数日工时,如今通过“零代码编程”和模块化设计;
1.快速换产:仅需更换末端执行器或托盘模块,换线成本降低60%;
2.多机协同:无缝对接CNC、检测设备,实现仓门自动开关与加工状态感知;

当传统制造业仍困于人力短缺与成本压力,复合机器人已用“手-眼-脚”协同系统重构生产逻辑。它不仅是工具升级,更是制造思维的进化——从“人适应机器”到“机器赋能于人”的智造跃迁。随着长三角具身智能产业联盟推动技术共研与标准互认,这场上下料革命正加速渗透每个工业角落。